设为首页 | 手机招商网 | 移动客户端

宜春市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

本网讯 (记者黄永东)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宜春市委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在宜春文化艺术中心召开。市委书记邓保生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工作报告,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斌作《中共宜春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起草说明,与会人员分组讨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宜春市委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上级政策方针,以“不叫苦、不畏难、不抱怨”的作风和实干争先劲头,及时分析研判经济形势,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强党建等各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五突破、六第一、七前列”较好成绩,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良好开局、“五年决战同步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今年以来,宜春市有五项工作取得突破:《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系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首个专项规划;1—10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52.17亿元,全年有望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85.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明月山成功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实现赣西5A级景区零突破;全市旅游人次突破3000万元,实现三年翻番。

  六项工作获得第一

  昌铜四县整体列入全省第一批16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数量居全省第一;工业用电总量89.33亿度,连续3年全省第一;中国驰名商标40件,数量居全省第一;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率达87%,比例居全省第一;全市8个县(市)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强;荣登“中国好人榜”人数累计达145人,列全国地市之首。

  七个方面站全省前列

  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44户,居全省第二,总量达1097户,居全省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7.04亿元,居全省第四;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24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0个,均列全省第二;外贸出口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二;境外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分列全省第一、第二;2014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位列全省第二,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三年排名前三的设区市;获评2014年度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及2012年至2014年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

  基础配套建设加快

  进一步加快基础配套和开放平台建设,昌樟高速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320国道绕城改线工程和昌栗、昌宁、铜万以及昌傅至东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丰电三期、龙头山水电站项目动工开建。积极争取全省电子口岸落户,宜春海关,万载、樟树口岸作业区建设进展顺利,高安铁路口岸作业区开通试运行,口岸平台全覆盖、口岸通关一体化加速推进。1至10月,明月山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3.9万人次,平均客座率85.3%,创民航发展“宜春速度”,明月山机场支线发展模式全国推广。

  工业主导位置更加凸现

  1—10月,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710.8亿元,利税总额达344亿元,均列全省第一方阵;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12%,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专利过千园区全省第一,全市工业投资占固定投资的比重为63.6%,分别高出全国、全省23.3、10.3个百分点。七大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接近80%,锂电、医药、机电、食品四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40%。锂电新能源产业基本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首次跻身全国三强,主营业务收入68亿元。全市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全市工业园区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7.9亿元,累计开发面积77.3平方公里,在建工业项目485个,列全省第一。

  农业升级成效明显

  通过大力发展油茶、肉牛、绿色(有机)、富硒、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全市高产油茶林面积达76万亩;全市肉牛存栏66.5万头,增长23.5%,预计全年可出栏肉牛40.5万头,增长22.7%;全市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23.58万亩,增长20.9%;有机基地面积81.36万亩,增长51.2%,已通过认证的绿色有机产品496个,占全省40%;全市开发利用富硒土壤面积15.2万亩,新增1万亩,注册富硒农产品商标34个;全市生态休闲农业经营点达431家,增长17.4%。大力推进“一县一园”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9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959家,家庭农场1650家。“财政惠农信贷通”发放贷款12.91亿元,1748户农业经营主体受益。

  服务业发展更具活力

  修编《宜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突出温泉、禅宗、生态旅游特色。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荣获“中国最佳温泉旅游目的地”称号,温汤入选首批唯一温泉旅游名镇试评示范镇;全市新签约旅游项目15个,投资总额95.3亿元,新开工旅游项目10个,投资总额40.5亿元,在建项目66个,投资总额488亿元,累计进资129亿元。前三季度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1.42亿元,同比增长39.59%。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在建电商重大项目16个,投资总额83.77亿元,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突破200亿,实现翻番。截至11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00亿元,新增存贷比达108%。

  提升环境建美丽家园

  深入实施净空、净土、净水工程。启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天然林保护等一批林业生态工程,开展PM2.5实时监测,前三季度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5.5%,全省第一,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市累计投入治理资金9.04亿元,聘请保洁员2.4万名,清理陈年垃圾112.3万吨,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全面覆盖到了每个村组。全市1830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全部推行“人放天养”。全面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主体责任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制,全省率先在所有县市区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开展环境保护检查,共检查工业企业1914家,查处问题企业546家,限期治理431家,责令停产59家,关停取缔56家。大力创建生态品牌,全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县2个、生态乡镇42个、省级生态乡镇90个、省级生态村84个,总数居全省前列。

  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年初制定的“十大重点项目、50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民生方面安排财政资金234.2亿元,占财政支出72%。新建、续建和改扩建中小学16所,已竣工7所、在建5所;高考总分平均分多年稳居全省前列,2015年高考全市文理科总分平均分均位居全省第一。宜春市人民医院北院建设项目第一、二、三标段工程均已顺利封顶,市儿童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并投入使用。率先在全省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2.06万人受益。强化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9%。全市城乡低保保障月标准分别达455元、245元。城乡居民参保率、续保率稳步提高,参保人数达229.9万人,参保率99.08%。率先在全省启动跨县区医疗救助网络同步结算,携手新余、萍乡实现赣西三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串串数据见证稳增长

  ●全市1—10月新增市场主体2.96万户,日均新增134.7户,新增注册资本354亿元。

  ●全市流转土地面积177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争取中央、省改革资金3.88亿元。

  ●全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2家,列全省第二。

  ●积极推进“招大引强”,精心组织12场专题招商活动,实际引进省外资金415.52亿元,增长15.47%,增幅居全省第三。

  ●列入全省重点调度的20个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注册率、进资率、开工率均达100%。

  ●异地宜春商会达18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商会会员达5190人,宜商回乡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17个,总额180亿元,占全市引进市外资金总量的30%。

  ●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93:54.59:32.48,第三产业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力打好城建三年升级战,全市三年计划项目数1029个,开工项目789个,总开工率76.67%,累计完成投资1222.96亿元。

  ●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840元、7603元,同比增长9.2%和10.3%。

  ●全市投入扶贫开发资金9500余万元,落实扶持资金2.17亿元,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267个,预计全年脱贫人口达3万人以上。

  ●前三季度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80.6亿元、列全省第三,文化上市企业6家,列全省第一。

(    2016-01-1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区域经济网立场
评论
经典案例
市州观察丨截至11月,绵阳签约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61个 ..[详情]
山西政银企携手再给实体经济注入“稳定剂”[详情]
2023襄阳·中国旅佬大旅游联合体文旅推介会召开[详情]
爽爽贵阳,“京”喜相见--爽爽贵阳秋冬新玩法推介会在京举行[详情]
2个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 渌口区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详情]

用户指南

安全保障

会员服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网站动态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