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通气会,来自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金融办、市口岸办的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了今年3月底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进一步加快构建新体制
《方案》是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三个改革方案,被称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3.0版”,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新一轮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目标体系,核心是进一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建设目标上,《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要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自贸区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介绍,要按照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的要求,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政务信息共享等一批基础性、核心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比如,投资领域方面,在准入环节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总结完善2016年浦东新区实施116项行政许可事项的改革,把剩余的准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方式将更加聚焦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实行以告知承诺为主的许可管理方式。改革生产许可管理方式,改“一品一证”为“一企一证”,确立企业生产自主权。
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上,上海自贸试验区提出率先试点高标准的贸易数据协同、简化和标准化这一联合国数据标准,同时提出将海港、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纳入“单一窗口”,并将“单一窗口”功能拓展至服务贸易领域,未来还将具备跨区域通关业务办理功能,提高长江经济带等更广泛区域的通关一体化能力。
《方案》还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创新产业、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等方面继续优化创新体系。进一步聚焦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张江自主创新区的“双自联动”。为进一步提高张江药谷的国际竞争力,《方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全球协同研发的试验用特殊物品准入许可,完善准入许可内容和方式等。
建立风险压力测试区
高标准全方位对外开放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隐藏外部风险冲击。能否有效防范高标准开放条件下的风险,是检验自贸试验区制度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
为此,《方案》提出建立风险压力测试区的任务,既要“补短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又要“建高地”,建设国际上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园区,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最高标准的贸易便利化新规则、创新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深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的压力测试任务。
朱民介绍,三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向世界贸易组织12个服务部门中的11个部门实施对外开放,下一步将在电信、互联网、文化、文物、航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加大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力度,完善国家安全审查等投资审查制度,加强风险防范。
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介绍,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创新也是本次《方案》的重点突破任务。国家主管部门支持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推动跨境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培育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在金融领域,重点是积极有序推进实施“金改40条”。此外,《方案》继续深化金融国际化建设,提出了构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开放环境下的金融监管。
《方案》还明确了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具备条件的在浦东新区范围内全面实施,或在全市推广试验。
《方案》还提出,将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市场要素配置功能的新枢纽,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把上海港建设成为连接国内外重点口岸的亚太供应链中心枢纽。提高浦东机场货运和客运服务能力,建设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发挥上海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资源条件,建立境外资本与境内资产的对接纽带。积极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税制安排,支持包括本土企业在内的跨国公司集聚发展跨境业务交易、支付、结算、服务等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总部功能。
据悉,目前,全面实施《方案》的98项改革任务和2017年的24项重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上海市将对各项试点任务的推进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督查,全年进行综合评估,并组织做好改革试点经验推广和交流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