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宁波余姚开幕。从会上获悉,目前相关部门正组织调研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将出台一系列扶持和引导政策,目前20亿元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引导基金业已到位。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产业将迈向中高端。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三至五年,机器人市场机会将集中在计算和感知领域,家庭护理等服务型机器人也是下一个拓展空间。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逐步推进,工业机器人这一“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已成为制造业最火热的投资领域,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我国机器人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将更理性和专业,产业规模将稳步扩大。
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超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届时,新一代机器人信息技术将取得突破,有望培养出2到3家年产万台以上、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并打造出5到8个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对此,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研究员刘进长介绍,机器人大致分三类: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目前我国这三类机器人各有特点,亮点很多。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我国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第一大国,全球比较大的机器人厂商都在中国设了分厂,甚至有不少制造厂的总部都搬到了中国。除了市场大以外,国产机器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讲,把工业机器人作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核心产品,这表明我国自主制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经济整体不太景气,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的情况下,我国机器人产业一枝独秀,引领了制造业的发展。”刘进长表示。
亮点 人工智能成引爆点
“走智能制造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当前中国机器人至少有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空间。而从机器人峰会官方获悉,16日签约的项目共有26个,总投资368.74亿元,分三大类,其中:中科院协同创新体战略合作等综合类项目7个,和创智建北斗导航等智能制造类项目8个,方太数字化工厂等智能制造应用集成改造类项目11个。
多位行业人士向介绍,目前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市场价格在每台15万元到50万元之间,部分高端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价格则会达到百万元级别。如果以每台20万元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总销售额将达到450亿元左右,加上其他服务类机器人,整个机器人产业的销售额有望突破500亿元。
在业内专家看来,并非所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都是现阶段的“引爆点”。“未来三五年,机器人会在计算和感知领域爆发。”曲道奎预测。直言。
红利 系列扶持引导政策将出
旺盛的市场需求,也带来了行业过热苗头。据统计,国内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有2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40余个。近两年,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而产业链相关企业超3400家。其中,仅浙江省机器人企业数量就有280余家。赛迪研究院装备所所长左世全此前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上马的现象在部分地区的确存在。”
对此,刘进长表示,“目前确实有些热,应该有选择的发展。机器人不是谁都能做的,这需要长期积累。当前市场上有不少的机器人厂是从其他领域转行过来的,这需要科学引导。”
不过,刘进长也直言,“做了很多产品,卖不出去,才叫产能过剩。在服务机器人方面,我还没有听说根本卖不出去的。”在他看来,机器人产业还没有看到产能明显过剩的迹象。据刘进长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就此事做调研,而发改委也正在做有关服务机器人的推进计划。在调研之后,各方想必会出台一些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据悉,科技部近日就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又批了20亿元的引导基金,来支持包括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发展。
事实上,为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工信部等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后续产业发展促进措施。4月6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求,五年内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根据工信部工作部署,下一阶段相关产业促进政策将着手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二是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机器人产业无序发展。
另外,为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下一阶段我国还将展开四大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以及机器人人才培养示范工程。
(经济参考报 2017-05-22)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区域经济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