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手机招商网 | 移动客户端

杭州亚运会:一场跨越山河的“碳中和”之旅

  在刚刚闭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亚洲各国运动健儿全身心投入到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赛事中。与此同时,一项重要工作也在悄然推进——本届亚运会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试验场。

  早在2022年4月20日,杭州亚组委联合相关单位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努力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亚残运会。如今,到了交卷时刻,这个目标完成得如何?以绿色为底色的亚运会在“碳中和”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柴达木的光伏、哈密的风:绿电千里驰援

  钱塘江畔,“大莲花”内灯火璀璨。在这背后,清洁电能穿过茫茫戈壁、跨越崇山峻岭,源源不断地抵达杭州。

  绿电,正是本次“碳中和”亚运会的重要功臣。所谓绿电,是指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相较于其他方式(如火力发电等)所生产的电力,对环境冲击影响较低。绿电的主要来源为太阳能、风力、生质能、地热等。通过绿电交易,亚运比赛场馆的赛事用电全部使用绿电,成为杭州亚运会的一大特色。

  绿电的背后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亚运会所用的绿电有来自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嘉峪关、黄土高原等地的光伏发电,也有来自新疆哈密、巴楚等地的风力发电。浙江省内的分布式光伏、海上风电等绿色能源,也通过一根根电缆点亮亚运会现场。来自千里之外大西北的清洁电力,离不开国家电网公司“西电东送”清洁能源走廊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有力支持。

  “截至目前,杭州亚运会绿电交易已完成16场,累计交易电量超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数万吨。”浙江电力交易中心交易部主任庄晓丹介绍说。

  此外,《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亚运场馆的每一度绿电都实现了可验证、可溯源。国网浙江电力用区块链赋能绿电交易,创新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电溯源系统,通过汇聚绿电“生产—传输—交易—消纳—结算”各节点关键信息,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上链和可信存证,利用智能合约构建“绿电验证模型”,将绿电交易合同、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和亚运场馆相关电量数据进行多重计算与交叉比对,让亚运场馆绿电供应有迹可循、有数可查、有据可证。

  全民参与多种方式消减碳排放

  除了绿电这个宏大、系统性的工程,更多的“碳中和”助力来自点点滴滴的聚力。

  “杭州亚运会‘碳中和’,总体是按照生态环境部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来组织实施的。以场馆为例,在布局和规划中,充分利用既有场馆和体育设施资源,亚运会和亚残运会56个竞赛场馆中,新建场馆仅有12个,同时,新建场馆也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和区域的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场馆的社会利用,并在设计施工中遵循绿色建筑标准。”杭州亚组委环境保障部综合处处长余中平介绍说,在赛事器材方面,坚持“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使用绿色电力、新能源机械等,最大限度减少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在亚运村内,绿色、优质的服务也在不断延伸。《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亚运村开村后,“村民”会随即获得“低碳十景地图”,进入十景中任意一站,扫描官方二维码就能免费激活低碳账户,通过参与“低碳云课堂”“低碳云答题”等活动获得低碳积分,换取亚运会吉祥物、亚运徽章等纪念品。

  对于无法直接消减的碳排放量,亚组委通过动员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碳配额、碳信用、碳普惠等进行碳抵消。在这个过程中,“全民性”也被视为本次亚运会“碳中和”的亮点。

  “有个项目可能你也参加了。”受访专家向《金融时报》记者展示了手机上的“人人1千克 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界面。“这个活动能带动赛场内外的普通人践行低碳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养成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全国有超过1亿人次通过绿色出行、减纸减塑、循环利用等低碳行为,在杭州亚运会绿色公益官方平台“蚂蚁森林”向杭州亚运会贡献“绿色能量”。相应的,蚂蚁集团将从碳市场购买等量的“碳信用”捐赠给亚组委,助力中和杭州亚运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责任编辑:袁浩
相关稿件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马梅若  2023-11-29)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区域经济网立场
评论
经典案例
市州观察丨截至11月,绵阳签约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61个 ..[详情]
山西政银企携手再给实体经济注入“稳定剂”[详情]
2023襄阳·中国旅佬大旅游联合体文旅推介会召开[详情]
爽爽贵阳,“京”喜相见--爽爽贵阳秋冬新玩法推介会在京举行[详情]
2个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 渌口区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详情]

用户指南

安全保障

会员服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网站动态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