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30日讯 民族文化旅游建设是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复苏,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乘势而上,坚持文旅融合、业态多元发展,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吹响了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的号角,擘画了全方位振兴发展的美好蓝图。
乡村振兴发展道路能走多远,要看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是否足够强劲。四弦琴造型的村口大门、广场上英雄莫日根的雕像、街道上鱼叉状的路灯……走进哈拉新村,浓郁的达斡尔民族风情扑面而来。村党支部书记多雪英告诉记者,村里有一条热闹的大街——楚勒罕大街,每逢节庆活动,不足百米的小路两旁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这里有达斡尔族传统服饰、特色美食、民族手工艺品、纪念品等,游客可在其中沉浸式体验达斡尔风情。据了解,在今年中国旅游日活动当天,近千名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楚勒罕大街感受达斡尔族非遗文化、品尝村民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
用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到这里体验民族文化,已成为梅里斯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哈拉新村被称为“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这个不足500户的小村庄过去的生活并不富裕,2013年曾被认定为贫困村。十年来,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的乡土元素,迎来了一批批游客流连忘返,拓宽了村民致富路,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村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6831元增长到2022年的25785元,增幅达到277.5%,哈拉新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达绣非遗工作室,市级非遗传承人谢丹妹正向记者介绍一款双面达绣。只见蚕丝底料上蓝色、棕色、黄色丝线翻飞,一位达斡尔族青年拉着心爱的四弦琴跃然于眼前。“这款达绣今年卖得比较火爆,已经卖到了广东、西藏等地。”谢丹妹说,我们把民族文化和时尚元素融入传统技艺,开发了一系列“有故事、有文化、有创意”的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打开文创市场。
现如今,达斡尔族的“指尖技艺”正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将特定图形、符号与达绣技艺融合,非遗文创摇身一变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民族文化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挖掘黑龙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冰雪旅游”,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再到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七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东北冰雪经济的发展。梅里斯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踔厉奋发,深入推进冰雪经济建设。
去年冬捕节的成功“出圈”,给梅区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坚定了当地发展冰雪产业的信心。“梅里斯”是达斡尔语,意为“有冰的地方”。去年以来,梅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挖掘冰雪文化历史,利用冰雪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梅里斯湖冰雪场地建设,开发达斡尔族特色冰雪赛事,注重达斡尔族文化、非遗、民俗与体育项目结合,进一步增强经济回升动力。
构建良好的特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之举。今年,黑龙江省抢抓旅游市场回暖机遇,多平台多维度宣传龙江旅游,巩固提升“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品牌形象。梅区紧跟省委步伐,不断开发挖掘本地文化的深厚内涵,广泛开展各类旅游活动,围绕嫩江沿线打造达斡尔民族风情旅游廊道和嫩江生态旅游观光带,通过冬捕节、抹黑节、库木勒节等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文化自信激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前三季度,全区共接待游客3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由文化“美”而带动的民族旅游热度持续高涨。(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