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手机招商网 | 移动客户端

天津市东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天津市东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导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推动美丽东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我区积极抢抓多重叠加历史机遇,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依据《中共天津市东丽区委关于制定东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天津市东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集中体现了全区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富民强区、构建和谐东丽”两大历史任务,深入落实“二三三五五”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三四五六”发展计划,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连续开展“上水平”活动,帮扶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2015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5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4亿元,年均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235亿元,年均增长21.4%。区域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前列。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千企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工业提质服务业提速,三次产业结构达到0.4:53.6:46,服务业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12.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优势主导产业快速提升,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量比重达到38.1%,比“十一五”末提高8.8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56亿元,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040亿元,成为区域发展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35亿元,年均增长17.1 %,电商、金融等业态发展迅猛,存贷款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花卉、设施蔬菜、食用菌、观赏鱼等产业成为农业重要支柱,占农业总产值的60%,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成为全市花卉产业领军旗舰。推动145个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100亿元。全区楼宇项目区达到70个,楼宇载体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招商选资实现新突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2421亿元,外资36亿美元。


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122”计划,科技综合实力全市领先。高端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新引进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国家级院所及分支机构20家、省部级高校院所分支机构28家,累计达到110家;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及院士服务中心13家。创新主体力量日益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2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8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开发市级杀手锏产品14个。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特色众创空间1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50家,位居各区县首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丽分园建设全面启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构建以“一中心、四平台”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投入产出成效明显,区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超过8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18项,专利申请超过1.7万件,成功通过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综合验收。积极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施“新航程”等人才工程,开展项目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请进来、走出去”引才,人才总量达到15.18万人,年均增长20%。


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坚持以城市化建设为龙头,实施全面城市化战略,拆迁老旧村庄地上物1150万平方米,新建农民还迁房510万平方米、在建640万平方米,还迁38个村10万人,累计建成960万平方米,累计还迁64个村1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1%。推进基础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74.2亿元。有序实施4条地铁及津秦客专、机场引入线、军粮城北站等轨道交通工程,启动张贵庄轻轨站建设,“七横七纵”主干路网建设过半,蓟汕、外环调整线、雪莲路等骨干道路加快建设,东金路、金钟公路等局部拓宽改造陆续完成,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8公里,区县级以上公路路网密度达到66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建区燃气普及率100%,集中供热率96%。新建金钟、新立、华明接空港污水干管23公里,实施张贵庄、丰年、程林3个片区37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全面实现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排放、环外地区污水集中排放。新建、改造排水泵站7座,改造规模147立方米/秒。优化公交布局,新增公交线路33条,区域内公交线路达到104条,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大环卫设施投入,新增专业车辆164部,建设垃圾转运站10座。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成62个老旧小区376万平方米提升改造,整修建筑外檐立面365万平方米,改造绿荫泊车位2185个。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市容环境属地管理长效机制,启动“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提前两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实施“四清一绿”,累计投入34.5亿元。狠抓大气污染治理,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3年实施监测以来下降42.6%。铺设截污管道44公里,改造治理西河、东河、东减河等6条二级河道75公里,建设改造污水处理厂5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3万吨/日,形成完整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在全市率先创建节水型区县。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创建清洁村庄66个、美丽社区40个。新建绿地194.6万平方米,提升绿化737万平方米,造林4.7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林木覆盖率达到19.1%。


民计民生进一步改善。实施70项民心工程,社保救助投入累计达24.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9元,年均增长13.5%。实施“双万工程”,依托就业联盟、开发公益岗位、支持自主创业等形式,多渠道促进就业,累计新增就业11.18万人,其中本区累计新增就业5.5万人,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区。三大类85项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建立社会保障和救助标准有序增长机制,13.9万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01个村12万人纳入被征地养老保障,3.8万人享受区农村退养补助,26.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救助困难群众132.4万人次、残疾人9.8万人次,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处于全市前列。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老龄事业全面发展,建成养老机构14所,居家养老覆盖率达90%。新建标准化菜市场25个,各类商业网点超过2万个,基本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以“沃土计划”为抓手,完善公共服务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6%,建成14所中小学和22所国办幼儿园,51所学校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评估验收,中小学校全部完成现代化建设达标提升任务,北大附中落户东丽湖并顺利开学。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东丽医院门诊住院楼、区妇儿保健中心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硬件改造,区域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图书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改造提升东丽礼堂,新建改造街道文化中心8个、社区(村)文化室37 个。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体育中心,提升改造游泳中心,率先实现天津市体育设施建设“四个一”目标,奥运金牌实现零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区、全国武术之乡。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和学法用法,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基层司法行政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推进“和谐东丽”、“平安东丽”、“法治东丽”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24项国家级和87项市级荣誉称号。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一份清单管边界”、“一套体系管廉政”、“一枚印章管审批”等简政放权“十个一”改革。积极推进15项重点领域改革,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等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280项精简至196项。在全市率先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区街两级城管办组织架构,强化街道行政执法,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围绕服务“两个转型”,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投融资功能,为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国企资本管理体制及国资国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形成投保贷一体化服务模式,搭建科技金融专营服务平台,驻区银行累计达到28家,上市挂牌企业累计达到14家。“三改一化”取得新进展,70个村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63个村完成户籍制度改革,66个村完成撤村,组建居委会32个。民营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回顾“十二五”发展历程,成绩取得来之不易,更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用美好愿景凝聚共识,只有用催人奋进的发展目标和清晰的发展思路统一全区思想,才能汇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推进美丽东丽建设的新实践;二是必须坚持用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只有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聚集创新要素,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才能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三是必须坚持用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只有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四是必须坚持用富民惠民共筑和谐,只有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夯实发展的群众基础;五是必须坚持用改进作风攻坚克难,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确保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东丽进入经济向高端转型、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决胜阶段,既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也蕴藏风险和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要素优势减弱,经济运行风险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从全市看,新形势新变化对天津发展提出新要求,天津“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更加清晰,五大战略叠加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同时,“十二五”积蓄的能量将持续释放,发展内涵和优势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具备充分条件。


从全区看,五大红利竞相释放,京津冀协同发展及自贸区、自创区政策先行先试为承接首都资源加快转型创造有利条件,科技创新要素聚集为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动力,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各类人才加速聚集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随着“两个转型”不断深入,高端服务业规模扩张,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协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市建设对全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城镇化建设任务艰巨,基础设施配套和城市管理水平仍需同步提升。二是经济转型压力较大,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提升仍需同步加快。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严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绿化建设仍需同步加强。四是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均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仍需同步提高。


面向“十三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坚持改革思维、突出创新精神、拓展开放视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妥善应对风险挑战,有效化解矛盾问题,挖掘发展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实现率先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市委、区委十届全会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一二三五六”工作思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多重叠加历史机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发挥比较优势,凝聚发展合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不断开创美丽东丽建设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共享,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把握发展新特征,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和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和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和共建共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和释放发展活力,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坚持依法治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东丽。


——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城镇化建设任务,初步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管理体系,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育民富民惠民、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初步建成产业业态高端、城市管理智能、公共服务优质、人民生活富裕、人居环境协调、社会文明进步的美丽东丽,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6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17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500亿元。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形成,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优势基本确立,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区域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全面、优质、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成果不断显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600项,成为京津冀科技创新高地。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还迁工程建设,村民全部迁入新社区,品质一流、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100%。城市管理智能精细到位,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承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市容环境整洁靓丽。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完成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生态绿化行动任务,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环保机制日益完善,生态安全更有保障。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改善率达到天津市要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5%。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发展和谐包容。就业增收、社保救助处于全市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文明和谐有品位,广大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保持全市领先。居民享有更公平的基本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建立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额年均增长12%。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开放举措加快推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破解。对外开放提升到新水平,借重首都资源,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进区。累计利用外资50亿美元、利用内资3986亿元。




第三章  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


坚持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制造业转型与服务业升级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型经济向生产服务型经济转变,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0.2:42.8:57,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


一、完善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思路,构筑“三极、三轴、五区、五园”骨架,以产业区为载体,以骨干路为纽带,以科技园为增量,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配套完善、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三极”


东丽开发区、华明东丽湖、金钟三个增长极,突出产城融合,体现区域特色,统筹开发时序,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东丽开发区增长极。实施资源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围绕检验检测和科技金融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华明东丽湖增长极。以高端产业为基础、以科技研发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特色、以成果转化为重点,聚集科研院所产业创新中心、高校成果转化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搭建国内一流的先进装备创新中心、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发展生态圈,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科技新城。


金钟增长极。结合天津北部新区发展战略,借势南淀风景区、新外环线和地铁6号、10号、14号线开发建设,以金钟路为中轴,重点发展互联网+商业、国际化高端社区,引进高端科技研发和先进制造业项目,促进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集聚,形成强劲发展态势,打造充满活力的绿色发展区。


(二)“三轴”


沿外环线、津滨大道-津北公路、津塘公路三条主干道,以轴串点,以点带面,带动沿线区域协同发展。


外环线发展轴。依托外环线依次连接金钟、华明、万新、新立、张贵庄地区,以特色商贸、高端地产、商务楼宇为重点,完善服务设施,突出城市快速路景观,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融合互动,打造绿色生态、多元融合的都市经济发展轴。


津滨-津北发展轴。依托津滨大道、地铁4号线、津北公路依次连接万新、航空商务区、新立、军粮城北部地区,以科技楼宇、跨境电商、现代物流为重点,充分利用自贸区溢出效应,与全区产业深入对接,打造创新型外向型产业发展轴、中心城区东部门户。


津塘公路发展轴。依托津塘公路、地铁9号线依次连接张贵庄、新立、丰年、东丽开发区、军粮城、无瑕地区,以商务商贸、金融服务、楼宇总部、科技服务为重点,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配套功能,强化协同互补,打造综合服务发展轴、商业商务黄金走廊、现代风貌景观大道。


(三)“五区”


结合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统筹各区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五大产业区。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降低率达到40%。


科技创新产业区。包括华明高新区、华明商业商务区、华明环内区域及东丽湖地区,借助空中门户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旅游度假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大力实施“金巢计划”,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大院大所等创新资源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高新成果研发转化、高质人才创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金融产业运营区。包括张贵庄中心城区、海河后5公里核心区域、东丽开发区,以科技金融为特色,重点建设东丽开发区一经路创新创业街区,提升金融产业集聚功能和金融服务功能,深度参与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广泛集聚各类金融总部、专业子公司、分支机构、事业部等金融要素,形成服务门类齐全、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立足服务东丽、辐射周边的金融产业运营区。


中心商贸商务区。包括新立商务中心和军粮城商务中心。新立地区以宜家家居、新业广场等大型商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商务商贸、住宿餐饮、创投基金等综合业态,建设辐射新市镇、服务产业园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军粮城地区依托军粮城高铁北广场及古镇文化商业街,建设商务商贸、特色街区、大型智能展示体验店等载体,打造市级商业商务副中心。


自贸临空产业区。包括航空商务区和航空产业区。航空商务区借助天津自贸区和天津航空物流区优势,发挥跨境电商创新示范区作用,推动空港国际总部基地、科智广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结算、国际贸易、航空服务等优势产业。航空产业区依托空客A320、A330、庞巴迪公务机、中航服务保障基地等项目,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器总装及零部件研发制造、飞机维修、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区。包括现代冶金工业区、滨海重机科技园区,以智能绿色为方向,积极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项目,发展数控装备制造、石化成套设备制造、现代冶金等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循环产业示范区。


(四)“五园”


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五个特色产业园,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钟都市产业园。位于金钟街南何庄、南孙庄区域,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创意、高端商务、娱乐休闲等产业。建立技术转移、转化、研发、孵化和中试基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检验检测、公共研发等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加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引进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形成以现代科研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科技研发创新区。


新兴物流产业园。位于新立街新兴村区域,整合央企、国企资源,利用六条铁路专线运力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展示销售、科技研发转化、咨询培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入海关监管机制,提升通关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打造辐射环渤海、连接中北亚的现代通关物流港。


万新创智产业园。位于万新街中部外环线以内,坚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同步发展,以楼宇总部、低碳节能、研发设计为方向,实施“三一一”工程,重点打造绿色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孵化、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商务服务平台,建成以科技型小巨人孵化、生物医药研发双轮驱动为特色的设计研发示范区。


航空新材料科技园。位于东丽开发区蓟汕联络线以西、航海路以东、津塘公路以南区域,与中航工业集团及北京航材院合作,以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新能源、环境净化等领域应用为方向,依托石墨烯制备及应用技术的产业化建设,打造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到2020年,石墨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无瑕高端装备制造园。位于天钢原预留地块,依托天钢、大无缝、一重等大型企业,强化高端制造业及研发转型企业聚集,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300亿元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与渤海钢铁集团共建现代冶金工业,打造智能绿色循环产业园。


二、做大现代服务业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发展新型服务业态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态并举,突出科技服务特色,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科技服务。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等项目,积极发展专利服务、专利代理、专利评估、专利咨询服务,建设知识产权服务链。大力引进国际知名设计、科研、法律服务、人才服务等机构,建设研发服务链。围绕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优势产业,建设产业技术服务链。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建设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产业链。


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功能完备、服务完善、高效便捷、运行稳健的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投保贷联动融资服务模式,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企业融资。推动科技金融大厦服务创新和功能辐射。引进和发展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提升华明村镇银行扶微、助小、支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各类基金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支持会计、律师、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区内企业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渠道融资。到2020年,金融机构达到150家,上市挂牌企业30家,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不少于2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5%。


电子商务。加大B2B、B2C、C2C等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力度,支持平台型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品牌效应。积极引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入驻航空商务区,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产业链条。鼓励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创新O2O、C2B等新型电商模式,推动电商创新项目加快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东丽湖、航空商务区、海河高新区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围绕东丽中心商贸区、金钟都市产业园、华明商业商务区等电商载体,构建电子商务泛在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突破1000亿元。


现代物流。发挥滨海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优势,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加快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融合,实现物流产业从传统物流向第四方物流及物流金融转型。拓展钢铁物流产业链,优化商贸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完善航空物流园区布局,构建“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现代物流体系。


(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高端商贸。围绕供给侧改革,积极培育创新型供给主体。加大商业综合体项目引进力度,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载体,带动新型服务业态向大型时尚载体集聚。推进东丽中心商贸区、华明商业商务区两大商贸载体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培育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区。加快新立新市镇、军粮城新市镇(二期)、城中村改造等商业配套项目建设,社区商业覆盖率达到95%以上。支持主题消费、体验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新建军粮城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到2020年,高端商贸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居民服务。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健康产业。结合城镇化进程,高标准建设社区商业中心,完善菜市场、早点快餐、便利店、物资回收、维修等商业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消费圈”。完善家庭服务业标准体系,支持龙头家政企业发展电商家政服务。发挥天津市农村妇女创业中心作用,提供创业培训和家政、保洁等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东丽湖丰富地热资源优势,加快医疗康复、休闲养生、健康咨询等产业集聚,打造健康产业高地。


房地产业。完善房地产业发展体系,培育多元化服务功能,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业向品牌化发展。以生态宜居为方向,推动房地产业向节能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房地产业竞争力。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在商业、科技、物流、旅游、健康、养老、工业等领域,全方位应用新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推进经济转型与房地产业有机结合,把新经济、新模式、新增长点有效嵌入房地产业。加大房地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引进创新型开发和管理企业,完善交易、抵押、评估、咨询等配套服务。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还迁房产确权工作,繁荣二手房交易市场。到2020年,累计完成房地产销售面积164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2%,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


休闲旅游。以“魅力东丽”为品牌,创建东丽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欢乐东丽”为主题,打造休闲旅游新地标;以“活力东丽”为特色,培育科技体验聚集地。大力推广以东丽湖、欢乐谷为依托的休闲娱乐游线路,倾力打造以空港经济区、华明高新区、海河高新区为依托的科工体验游线路,精心策划以郊野公园、滨海花卉、农业复垦为依托的生态健康游线路。培育一个以花卉为主题的旅游节庆品牌。促进旅游业和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文化、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累计达到55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到150亿元。


三、做强先进制造业
紧扣“中国制造2025”主题,坚持集约高效、智能融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打造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2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端装备。以中国中车为龙头,集聚轨道交通装备上下游配套资源,发展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维修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围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高端电力电气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中国一重等项目,建设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以精密数控车床、机械臂等为重点,发展精密设备制造业。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应用,开发一批工业机器人成套智能装备,培育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业。


航空航天。依托中国民航大学和滨海国际机场,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发展总装配套、飞机改装、零部件制造,积极发展航空机载电子系统、民航空管设备制造,加快形成航空物流、航空租赁、航空培训、维修服务为一体的航空配套服务体系。发展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兼容GPS技术的地面应用技术和卫星导航产业。注重无人机项目引进培育,打造无人机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生物医药。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重点发展非处方化学新药研发、口腔护理类保健品、兽用生物制剂,拓展现代中药、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兴研究领域,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依托科研机构建立药物新制剂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打造医药科研创新平台。以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为载体,发展高端医疗器械、高端介入植入类产品和新材料、体外诊断试剂、检验检测技术和精密仪器、远程医疗设备及综合服务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3D打印等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数字内容加工处理和服务外包。重点培育新型显示器件、嵌入式软件等核心技术和以射频识别、传感器等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着重发展机载电子、航空基础元器件、新一代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等航空关联电子产品。加快全固态激光、宇航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微电子、激光技术和光电子材料研发制造。


新能源新材料。以核能、太阳能、绿色电池等为重点,深入推进航空发动机、燃气分布式能源平台等项目建设,着重推进绿色能源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建设绿色能源产业基地。瞄准产业链高端,依托金源科创石墨烯、卓辉碳化硅等项目,积极开发新型环境净化材料、铝合金材料、高温材料、绝缘材料、钢铁材料、建筑材料,加快新材料产业集聚。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传统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突破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推动汽车零部件模块化、专业化生产和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提升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快现代冶金行业治理提升。提高冶金工业技术装备与生产工艺,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性能板线材、核电用管、航空及动车专用铝材等产品,促进现代冶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做精现代都市型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产业特色明显、科技水平先进、管理高效集约、功能丰富多样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


发展科技生态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调减5万亩低效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扩大生态林、经济林种植。实行生态休闲养殖,加强水体生态修复,形成靓丽生态环境景观。发展高档花卉、绿色蔬菜、观赏鱼种源业和淡水鱼深加工,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全国最大花卉产业基地、全市领先蔬菜种苗基地,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以农业园区和外环水系为载体,打造3条休闲农业旅游路线。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以保障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农业品牌化战略,培强优势特色农产品,扶持“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和品牌打造。持续提升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严格落实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消毒、检疫监管等各项防控措施,加强进、出区动物及产品疫病监督管理,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五、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丽分园建设,聚集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发挥人才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先导区,实现创新发展。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业创新文化,精心营造“服务创业、服务创意、服务创新”为主题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环境。鼓励大众创业,降低创业门槛,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打造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实行创业全过程跟踪服务。以东丽青年创新创业学院为示范,建成3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建设东丽开发区创新创业一条街和小北创客小镇。鼓励支持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众创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前孵化器、空中孵化器、创业媒体平台等新型众创载体模式,形成多元化众创载体平台。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深入实施“122”计划,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全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实施《科技小巨人升级版五年行动计划》,5亿元以上科技小巨人达到1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市级杀手锏产品达到30个。积极引进中科院下属院所、国家重点部委研究院所等重要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合建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机构。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及具有领军效应的院所转制企业、创办企业。深入开展已落地科研机构自身的项目孵化、产业化,加强与本地企业、项目的研发转化对接。到2020年,市级以上科研机构总数达到200家,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总数达到50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50家。


健全创新生态体系。完善成果展示、知识产权、科技信息、大型仪器、技术交易五大创新服务平台功能,面向全社会开放公共科技资源。加快国家科技基础资源服务业基地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建设。举办好东丽湖论坛并形成常态,构建“政产研金才”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为企业提供科技、人才、金融等全方位服务的机制。加强创新共建共享,建设京津创新共同体、中关村海外科技园天津分园等共建载体,打造京津协同创新示范区域,促进京津两地在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领域深入合作。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导向机制,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开放协同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聚集一批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与交易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


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完善人才政策机制。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清除人才流动障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形成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导向。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突出东丽特色,以“凤凰计划”、“普惠型”政策为先导,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122”计划,实施人才聚集工程,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柔性引才、项目引才、载体引才,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企业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从高校、科研院所等“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鼓励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携项目,与我区企业合办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成果、项目落地转化。与重点高校合作推动紧缺人才招录、博士后挂职、大学生实践等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开展“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千企万人计划”、“131”人才、“新航程”等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和管理,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方针,大力推行智慧化人才服务,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塑造人才服务示范区、高层次人才俱乐部、一张绿卡、一站式服务平台的“一区一部一卡一台”服务品牌,为人才提供便捷、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26.7万人,年均增速12%,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4200人。


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促进三次产业加快融合,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体系。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实施“互联网+”示范工程,推动互联网与制造、金融、物流、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业态。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服务产品,促进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


推进“两化”融合。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与生产过程智能化,大力应用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有效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运行效率。推广应用绿色生产信息技术,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研发、生产、商务、运营、管理等全过程服务供给能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向研发、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推动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完成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




第四章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


贯彻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抓好“五个统筹”,全面落实“一心两极、六区六城、两轴三带、智慧生态”空间发展战略,以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目标,以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区为方向,坚持中心城区、新市镇、功能区协调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妥善解决城镇化遗留问题,实现农村向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一、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
完成全部还迁工程建设。建成军粮城新市镇二期、新立新市镇、智慧城、南北程林、增新窑、赵沽里、李明庄二期、小王庄国企宿舍、无瑕增建、金钟二期、新立二期等11个总规模640万平方米在建还迁项目,同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及各类便民服务网点等公共配套服务资源,新建城镇化建设博物馆,记录城镇化历史足迹,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成立还迁社区居委会12-14个,还迁万新、新立、金钟、金桥、无瑕、华明等6个街道45个村11万人。到“十三五”中后期,累计建成农民还迁房1600万平方米,全区109个村约29万村(居)民100%迁入新社区,享受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居住条件、环境和公共服务。按计划进行土地复垦,达到占补平衡。


加快农民经营性设施建设。致力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全面推进剩余86个村农民经营性设施建设。结合城中村改造,完成涉及万新南北两片及赵沽里、李明庄、崔家码头等14个村25万平方米在建农民经营性设施,与还迁房同步交付使用。结合新市镇建设、依托大项目征地撤村及“三改一化”进程,以东丽湖管委会、航空产业区、滨丽公司、城投公司为主体,为华明、金钟、新立、军粮城、金桥、无瑕六个街道涉及的72个村规划建设农民经营性设施280万平方米,开工率达到100%,保障广大农民享受稳定长远生计来源。


丰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全面落实“三改一化”、“沃土计划”、参保计划,使改革红利和惠民政策惠及全体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市民化层次与水平。完成剩余42个村行政撤村,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享受市民公共服务,融入市民文化。加速剩余4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集体资产量化和股份化,按股分红,充分保障农民个人财产合法权益。剩余51个村11.3万农民100%转为非农户籍。强化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率达到96.2%以上,工资性收入稳居全市涉农区县前列。推动征地养老保障全覆盖,实现养老保障城乡统筹。推进进城务工人口市民化,打造东丽区蓝领公寓社区,落实天津市积分落户政策,保障农民工就业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享受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试验。建立健全东丽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领导机构,制定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案,高质量高标准抓好落实。坚持“产业先行、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双向互动”的发展思路,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拆除1250万平方米旧村庄及其它建筑,高效利用“三条途径”释放出的6.74万亩土地空间,推动一批高端项目落地开工,形成产业、人才、资金聚集高地,实现产城深度融合,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在产城融合、智慧城市方面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七横七纵”路网建设。以“七横七纵”路网为骨架,按照3年实现南北畅通、5年建成主干路网建设目标,实施东金路、金钟路、东文路、沙柳路等主干道路建设,打通雪莲路,修建外环调整线、蓟汕高速、金钟公路(原金钟路东延线),拓宽改造津塘二线、津北公路、杨北公路。到2020年,完成106公里主干道路、146公里区域配套道路建设和改造,区县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6.5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百平方公里,技术等级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构建“七横九纵”河网布局。以现有河网水系为基础,以全区河道南北联通、东西贯通为目标,实施西减河、东减河调线工程以及月新河、二线河开挖工程,实现全区河网连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到2020年,完成45.5公里河道改造任务,全区河网水系趋于完善,排水能力位居全市前列。


强化市政设施和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现供水、供热、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管线统一规划施工。建设“海绵城市”,城镇社区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率达到70%。新建雨污水管线13.6公里、自来水管道70公里、燃气管道168公里、供热管网71公里,建设配套雨污水泵站、自来水加压站、燃气调压站、热源站32座。加快环外燃煤供热锅炉房改燃并网工程进度,对接东北郊电厂二期解决华明、金钟地区热源,做好军粮城、新立新市镇还迁区、出让区供热配套工程建设。推进以电为中心的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完善智能电网网架布局,加快10kV和35kV线路联络化改造和配电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新建110kV变电站6座,扩建35kV变电站2座。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设施和网络规划建设,新建充换电站15座,充电桩460个,服务“绿色出行”。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全力推进地铁4、6、10、11、Z2号线和京津城际机场引入线、京滨城际铁路建设进程,积极争取4号线东延线(连接军粮城)、C1线(连接东丽湖)、10号线北延线(连接北部新区)启动建设,完成张贵庄轻轨站建设,增加轨道交通7条、约116公里,实现城镇轨道交通全覆盖。建设东丽开发区、金钟河大街2处公交枢纽,结合产业园区、新市镇和保障住房项目,配套建设15处公交首末站,区内新能源公交运营车辆达到300部。到2020年,新增及调整公交线路74条,区域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常规公交分担率达15%。新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17处,增加公共停车泊位5000个,落实路内免费停车位及临时停车位1500个。


三、加快建设智慧东丽
全面建成智慧东丽“一个中心、三个网络、四大体系”,有效整合全区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到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东丽”。建设以运行指挥平台、云计算平台、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平台为主体的智慧东丽运行管理中心。提高光纤网络带宽和覆盖率,加快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和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发展城市物联网,提高城市运行体征感知能力。构筑智慧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市民服务平台,推广智慧华明科技惠民项目建设成果,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构筑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区、街两级数字城市管理平台、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加强和提升技防网建设,推进智慧环保、交管建设。构筑智慧政务协同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协同办公平台,促进政府数据开放与应用,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构筑智慧助推产业发展体系,建设企业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云平台,打造智慧园区,建立宏观经济决策支撑系统。


四、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坚持“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完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建设。以转变职能为切入口,落实城市管理领导体制和组织架构,做实区街两级城管办,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街道为主体的城市管理职能作用。建立城市管理协调联动体制,实现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与街道行政执法工作衔接联动、信息互通,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


优化城市管理机制。完善区街两级城管办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街道“抓队伍、抓服务、抓管理、抓执法”四位一体管理考核机制,细化考核考评标准,增强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城市管理监督机制,采取部门督查督办与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执行力。建立违法建设管控机制,做到发现一处、拆除一处,始终保持违法建设、违法占地严控严治高压态势。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城市管理、执法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城市管理工作责权利一致。建立司法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的新型城市管理保障机制,强化城管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效解决执法难、执行难等问题。


完善城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街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建成区街联动、信息共享、覆盖全区、高效运转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指挥系统。实施主干道路建筑立面周期性修缮,提高跃进路等主干道路两侧夜景灯光建设标准,着力改善老旧居住区环境面貌。建设高质量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2座,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在车站、商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城市公厕,加强果皮箱等马路家具更新维护,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增加电子警察、交通信号灯、交通安全设施等交通设施,合理设置和施划交通标志、标线,交通秩序更具标准化、智能化、人性化。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依托区街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形成基础数据、电子地图、软硬件建设高效统一、运行顺畅的城市管理智能化系统。完善《东丽区城市管理工作手册》,明确政府行政部门授权事项管理标准,做到“一册在手,规范全有”,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科学整合管理网格,发挥同网格、同队伍应急管理、市容环境、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网格的巡查监督管理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立常态化的专业素质教育制度、业务技能培训制度和队容风纪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城市管理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把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融入到城市管理的每个环节,积极开展“城市共建共管共享”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全面实施“沃土计划”和民心工程,科学配置公共资源的服务半径和能级,努力打造公共服务领先区,实现共享发展。


一、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并举,继续实施“双万工程”,紧盯新市镇社区、工业园区、联盟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大项目建设,挖掘就业岗位,加强与市级功能区合作,履行培训就业协议,实现多渠道促进就业。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坚持“培训—实训—就业—竞赛”模式,对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开展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水平。推行“双到双零”就业服务模式,促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累计培训各类人员5万人次以上,本区劳动力累计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加强创业指导与服务。实行全过程创业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推动全民创业高潮。对有创业意愿的开展创业培训,实现从创业想法到实践的过渡,对走上创业之路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项目推介等帮扶,开启创业之门。依托重点行业,建设5个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贯彻落实《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对大学生初创企业按规定落实房租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减轻创业初期的压力负担。累计实现大学生创业200人,带动就业1000人。


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健全完善群众收入快速增长机制,实施以推进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以经营性设施和促进创业提高经营性收入、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提高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提高转移性收入四项工程,实现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群众收入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健全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建立更加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乡居民住院补助制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续政策。按照土地换保障原则,坚持先保后征,依托市、区重点项目征用土地将剩余13个未参保村全部纳入养老保障。巩固和扩大职工“五险”和居民“两险”覆盖范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5%。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资源统筹,实现精准救助,最大限度解决困难群众的突出问题。拓宽救助渠道,扩大救助范围,织牢社会救助的“兜底”网,全区社会保障救助工作由普惠性向高质化方向发展,服务困难群众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和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区救灾物资中心储备库和街道救灾物资中心储备站。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全面落实优抚政策,保障各项优抚资金落实到位。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拓展慈善资金募集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慈善事业,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创新慈善救助模式,推动慈善超市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慈善组织,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资金发展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培育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现代慈善意识,营造扶贫济困、平等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保证教育经费依法增长。结合城镇化建设调整教育布局,在金钟、东丽湖、华明、华新片区建设8所中学、7所小学、6所幼儿园,在南淀、环内(含万新街、张贵庄街)片区建设7所中学、6所小学、12所幼儿园,在新立、开发区、军粮城、无瑕片区建设2所中学、6所小学、13所幼儿园。落实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采取发展共同体、一校多区、集团办学等形式,推广高效课堂教学经验,缩小校际间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推进特殊教育“送教上门”项目实施,建设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保障外地随迁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到2020年,学前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8%,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能力为重,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创新领先发展,特殊教育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推进智慧校园、教育大数据和“翻转课堂”“慕课”等新领域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教师培养基地,完善“三名”、“双师型”等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北京师范大学内在质量提升合作实验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试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逐步实现12年免费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学方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完善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健全实践育人机制。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拓展课外活动计划。开展学校文化和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创建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等品牌学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创新办学体制,扩大办学自主权,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补充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大教育资源开放力度,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形成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社会氛围。


四、推进健康东丽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举措,推进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信息化建设,完成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任务。完善区域疾病预防控制考评体系,健全突发公卫事件指挥决策系统和专业队伍,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启动健康老龄化行动,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和医养护一体化管理体系。深化“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保障母婴安全和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实施中医医院改扩建工程,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加强东北部建设,新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衡提升全区医疗水平。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进社区服务站建设,完善全区医疗体系。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鼓励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特色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联体”工程,引进高水平医疗资源,在区内打造数个具备国内领先优势的学科。全面提升东丽医院、东丽中医医院综合能力,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以东丽医院为龙头、辐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内医联体”工程,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到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达到2.5人,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


五、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硬件水平,新建5个街道文化中心,建设改造提升80个社区文化室,构筑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布局,到2020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达到100%。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区图书馆、文化馆、东丽礼堂及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便民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建立公共文化惠民长效机制。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为辅助的文化惠民长效机制,为群众提供健康的娱乐演出、图书阅读、电影及面向弱势群体的公益文化活动。在新市镇建设图书馆分馆,实现全区图书资源共享。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实现市、区图书馆通借通还。发挥区文联职能作用,做实“文艺课堂”、“结对子、种文化”、“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多种现代通讯技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实现文化惠民常态化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培育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调动文联各艺术协会的创作热情,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发展一线,创作更多反映群众精神风貌、彰显东丽气质和特色的精品力作。举办“东丽杯”全国文学评奖、东丽区文化艺术节、“记忆东丽”文化惠民工程等文化精品活动,深化基层文化百团建设,加强精品团队培养,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层次水平,培育我区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讲好东丽故事,增强对外吸引力。


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加强文化传承,保留历史记忆,建设东丽区博物馆,扩大馆际展览合作,突出教育传承功能。科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适当保护部分具有特色文化的古村落。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成第一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修缮泰山行宫,对历史文化遗存及古树木实施严格保护制度。发展民间文化,加强非遗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管理,做好非遗抢救保护和弘扬传播工作。


六、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群众体育保持领先水平。实施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布局,在新市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一园一中心”,打造“15分钟健身圈”,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3平方米以上。全面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一街一品”、“一行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形成2个以上在全市有较大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性“品牌”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实施全民健身暖心服务计划。举办好东丽区第七届运动会。


    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实施“8421”工程,聚集发展重点项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成才率。围绕项目布局,拓宽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覆盖面。创建天津市青少年训练基地,加强青少年业训工作,继续保持天津市优秀单位称号。参加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天津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等国内外比赛交流活动。积极承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交流活动,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打造东丽湖休闲运动基地和全国滑水训练基地,建设全民健身锻炼娱乐休闲集约中心。加强国内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交流,支持一批体育企业成长壮大。发挥公共体育设施作用,以承办好2017年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相关比赛等为契机,依托国际国内品牌赛事和活动,推动体育事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七、提高科学普及水平
按照《科技进步法》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促进条例》的要求,把增加科技投入放在优先地位,逐年提高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以再创全国科普示范区为目标,围绕节约能源、低碳环保、污染治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内容,利用科技周、重点科普日等活动开展科普宣传。通过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技示范校建设,提高青少年、社区居民、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养。促进科研与科普有机结合,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拓宽科技知识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全媒体等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 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打造科技创新文化平台和宣传阵地,持续提高群众科学素质服务能力。




第六章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


坚持绿色惠民,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动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020年,打造水绕新城、城在林中、天蓝水绿、郁郁葱葱的宜居环境,建设舒适、和谐、宜人的美好家园。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落实“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工作。综合治理大气污染,严格控制煤烟型污染,到2017年年底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创建工作。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控制工业废气排放,严格控制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PM2.5年均浓度值每年下降4.5%。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河道综合整治及地下水污染源防控,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天津市下达目标,二级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达到Ⅴ类水质,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加快水生态文明城区建设。加大工业污水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工业聚集区水环境管理,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新建、扩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5座,城市污水收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完成率达到100%。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控,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修复。防治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工业、交通噪声污染,声环境质量符合噪声区划控制标准要求。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水平。


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构建“政府负总责,部门行业监管,环保统一监管,企业排污担责,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长效机制。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污染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严格实施环境准入标准和淘汰计划,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能评制度,坚决控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项目进入。落实生态区域考核机制,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健全排放约束机制和减排激励机制,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坚决打击违法排放、违法处置危险废物行为。建立统一在线监测数据平台及移动执法平台,提升环境监测与监督执法能力,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将排污许可的监督检查作为环境监管的主要内容。不断完善环境信息化平台,推进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企业环境和安全信息公开,建立涉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实行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红黄牌”制度,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举报制度,畅通环境信访、12369环保热线、网络邮箱等信访投诉渠道,鼓励实行有奖举报,支持环境公益诉讼。


二、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严格实施节能减排问责。加强能耗记录、统计和分析三个环节,严把准入、审计和考核三个关口,推广永磁传动等量大面广的适用技术,继续推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LED照明,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自愿协议等节能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推动重点行业生态化转型,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施建筑节能减碳,新建建筑全面实行65%的节能标准。抓好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强农村能源利用,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加大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培育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培育示范企业,打造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强城市、园区、社区低碳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推进节能减排与环保领域技术交易,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工作。推动跨行业、跨企业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创新“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


巩固节水型城区建设成果。按照“节水为先、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战略,完善水资源配置制度,减少地下水开采,巩固节水型城区成果,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完善水资源和节水工程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加大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市政公用行业的节水力度,促进水资源多样化循环利用。到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降至26立方米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


三、加强绿色生态建设
提高绿化水平。严守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平衡,以“生态红利”释放“绿色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绿化惠民专项行动,完善绿化网络体系,扩大城市绿化生态空间,强化绿地生态功能,构建全区生态网络。完善街头和社区公共绿地系统,推进“51310”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力争实现“两轴三带、六楔、多点”绿地布局,建成市级综合公园6处、区级公园28处、居住区公园74处、小区游园145处,在主干道路、桥区建设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提升河道绿化品质,形成水绿相依的生态走廊。加强湿地景观保护与修复,保障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实施丽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东湖公园绿化提升工程,维护东丽湖水域生态平衡。按照“三廊六带、三园六城”的空间布局,加快实施公路、铁路、河道等林带建设,完善农田林网,启动以外环线、新开河—金钟河为纽带的绿道工程,启动南淀风景区建设,实施郊野公园、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成片林地等建设工程,新增林地6.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8.8%。


强化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文化,加大绿色投资,推动生态绿色转型发展,创建东丽生态工业示范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绩效。实施绿色产品战略,促进产品深度加工与升级换代,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研发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大力推动脱硫脱硝一体化、除磷脱氮一体化以及脱除重金属等综合控制技术研发。强化先进技术示范与推广,研发和示范一批新型环保材料、药剂和环境友好型产品。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鼓励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创建活动。




第七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努力突破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深层次的瓶颈和障碍,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因地制宜地纵深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有效释放市场活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改革,按照“清规、清权、减权、制权、晒权”五个环节,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监管信息双向推送反馈机制和监管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放大“一颗印章管审批”等“十个一”改革效应,创新审批改革工作路径,使行政审批由数量增减向效率型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财权事权清晰、服务公共需要、管理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部门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区街分税制财政体制,探索以市场化手段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


二、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部门行政体制改革,加大对经济部门在人员编制、行政资源、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整合力度,健全经济运行、招商引资、企业服务、项目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资本管理体制,推动形成合理规范的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国有资产交易流转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体系。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科技金融管理机制,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建立科技金融功能区开发机制,加快自贸区(东丽)金融创新步伐;健全信贷服务体系支持机制,形成以银行信贷为中心、组合灵活的间接融资模式;创新多元化直接融资机制,利用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保险等各类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联动机制;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绩效、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研院所评价体系。深化民营经济改革,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民间资本投资开放项目库,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加快建设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线上信息化平台,到202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改进就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实行失业预警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三级管理、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五位一体”社区运行体系建设,发挥便民、利民、安民、乐民的服务作用,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构建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差别化扶持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管办评分离制度,落实学校法定办学自主权;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模式,盘活编制资源,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运行好“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项目,完善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医保缺口政府补偿机制,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设施管理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建立以政府公益性服务为主导、民办文化机构为补充的文化惠民机制;健全基层百团培养机制,鼓励向精品团队发展。深化体育事业改革,实施体育中心场馆市场化运营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健全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构建以帮扶救助为主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立律师全程参与信访接待制度。


四、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运作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组织架构,细化管理职责。实现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与街道行政执法工作衔接联动,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大城管”格局。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深化城市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保护范围。健全多元化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六、加强合作交流与投资促进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施招商工程和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内陆二三线城市产业集中度高、具有相当竞争力区域的合作交流,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升环境建设水平,提高项目承接能力,大力发展科技楼宇,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实现累计洽谈落地优质项目不低于3000个。加强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推动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构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新模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鼓励工程机械、现代冶金、轨道交通等优势行业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参与跨境并购。


七、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
全面贯彻《东丽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累计引进北京、河北项目1500个。重点承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科技研发等首都外溢优质资源,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引进工业机器人、3D打印、网络安全、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引进央企二级总部、结算中心、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高端医疗、教育资源,各类高端公共服务机构达到50家。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合作,借助天津市开发开放新优势,发挥现有大院大所集聚优势,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区。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引进北京各类高端人才5000人。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示范区,努力打造成京津冀先进制造核心区。


八、主动借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借势滨海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落实统筹就业、设施共建、产业互补、利益分成等合作共赢机制,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深化与泰达西区、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航空物流区产业对接,完善园区开发建设工作机制,加快资源整合,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建立项目准入互认招商工作机制,统一产业定位、统一准入条件、统一审核程序、统一政策平台,促进共同招商,加速项目落地。深化与天津自贸区全面合作,建立便利化服务体系,实行区内企业在自贸区机场片区注册登记、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在东丽区、企业产值税收等各项经济指标归东丽区的全新合作模式。


 


第八章  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
 


增强服务意识,优化人口综合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基层建设,加快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全面做好人口管理
强化人口总量调控。健全人口管理制度,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发挥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调节作用,合理引导和调控外来人口增长,全区常住人口达到94万人。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区域、人口协调分布,提高人口分布与就业分布的一致性。


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建设高效统一的人口信息系统。加强优生优育,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服务产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新模式,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市镇配套建设3所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所民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千余张。以养老机构医疗延伸服务与医养结合模式相衔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社区为纽带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配送餐、社区日间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规划,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规划,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和有效的儿童保护机制,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二、推动基层组织建设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社区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多元化”参与机制。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由各类社会主体承接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将社会管理末端延伸到院落楼门,引导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探索构建旧楼区长效治理机制、保障房社区属地化管理、政府公共服务进社区机制、转型发展中城镇化新型社区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努力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城乡居民的民主权利。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三社联动”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政府行政与社区自治有机衔接。构建城乡新型治理模式,发展创新基层民主实践形式,完善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激发村(居)民参与村(社区)管理积极性。加强社区物业管理,优化村(居)委会干部队伍结构。


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健全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协同监督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管理制度,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全面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三、高标准建设安全东丽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落实《安全天津建设纲要(2015-2020年)》、《东丽区贯彻安全天津建设纲要(2015-2020)实施意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制度规范、设施建设、全员教育、科技支撑和专家检查“5+1”安全监管举措。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做到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基础管理、应急救援四个到位,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完善培训制度,提升员工安全素质。实施全员专业培训、全域专网监控、全业专家介入“三全三专”工程。加快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监控“一张网”。严格安全准入,规范审批流程,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得投产。建立健全区、街、村(社区)三级安全责任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安全专项整治长效机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打非治违,重典治乱,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刚性执行力度和效果。到2020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


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建设。严格落实《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治理规定》,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力度,外环线以内及建成区不再有危险化学品企业。用好“红黄蓝”三张表,逐步减少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存量。全面加强冶金、机械、医药、建材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严格危险作业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持续开展涉氨、粉尘、劳动密集型企业专项整治。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安全建设。推行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打造平安工地。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保证运行安全。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强化源头控制。深入实施放心食品系列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工作,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查、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危害人体健康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围绕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计划,不断提升检验检测和监督抽检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广泛宣传新《食品安全法》,充分发挥食品药品安全三级监管网络实效。应急处置与风险监测更加科学高效。


强化公共消防安全建设。切实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深化网格化管理。开展以危化品、易燃易爆、人员密集场所等为重点的消防专项治理,做好各类消防安保工作。建成金钟街二号、昆俞路、军粮城二号3个消防站建设,重建跃进路中队。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安全监控一张网”互联互通。主动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消防装备建设,配备一批特种消防车辆和“杀手锏”灭火救援装备器材。建立消费经费逐步增长机制,消防业务费基本支出最低保障标准不低于年人均5万元。


健全应急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专业部门监测预警和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全面推动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深入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担的安全发展长效投入机制。推进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应急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气象预警中心现代化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服务能力。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综治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体系。深化平安东丽系列创建活动,提升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建成以警防、民防、技防为主体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全域全覆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全面建成“12513”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完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机制。加强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


健全社会稳定运行机制。加强反恐工作,完善反恐工作机制建设。强化互联网治理,维护互联网运行秩序。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机制建设。健全和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协调等多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妥善化解各类上访问题,加强防范群体性事件。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构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天津市《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深入推进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发挥过渡性安置基地作用,加强技能培训,强化刑满释放人员的救助与管理。做好“5+2”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吸毒人员、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涉邪教人员等各类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怀帮扶体系,落实教育、矫治、管理及综合干预措施,严防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坚持军爱民、民拥军,开展党政军警民共建共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提升双拥共建水平。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群众国防观念,强化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的责任感。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结构,加强和保护好国防基础设施。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着眼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加以长效规范,确保符合中长期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立足人、财、事的制约监督,制定更加适用的工作机制,确保正确用权。进一步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坚定政治自信,增强服务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按照职责权限全面履职尽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打造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服务型政府,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发挥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的积极作用,严格落实决策反馈纠偏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依法、严格、规范、文明、廉洁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不断提高执法效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化依法监督,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为主体的监督系统,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建设,加强行政复议监督,发挥人大、政协监督职能,不断增强监督合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成法治政府。


推进全民守法。弘扬宪法精神,引导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深入开展“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完善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责任机制,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全面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法治示范学校”、“法治单位”、“法治街道”、“诚信守法企业”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民主法治村(社区)、法治示范学校、法治示范单位(街道)创建率均达到90%。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强化基层法治宣传载体建设,实现一村(居)一栏。加强新媒体新技术运用,积极培育民众法治基因,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进区、街、村(居)三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注重发挥法律顾问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加强街域级法律援助中心建设,拓宽援助范围,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办理流程,严格过程跟踪和质量监督。加强区、街、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载体建设,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打造“10分钟便民法律服务圈”,形成供给充分、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法律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和爱东丽教育,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用东丽的变化,现实的成绩,教育引导群众更好的认知和认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俗活动、民间礼仪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文明东丽”网络平台宣传普及,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创新开展“诚信东丽”活动,在社会深入开展诚实做人、守信做事教育。充分利用市(村)民学校、道德讲堂等基层阵地,运用各级宣讲、文化活动、公益广告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群众生活。


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提升市民素质行动计划,深化市民文明公约和市民行为守则宣传,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水准。优化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网格化管理,培育一批志愿服务典型,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力培育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树立宣传一批典型,建立完善一套机制,传播好人好报价值导向,锻造强大的精神世界。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科教、文化、体育、卫生、环保“六进社区”活动,实施全民文明行动,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提升全区文明程度。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区成果,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大力选树“美德少年”,建设一批示范“快乐营地”“少儿书屋”和“心理健康站点”,实现社区未成年人“五爱”教育阵地全覆盖,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标准,坚持以“为民、利民、惠民”为理念,以“共创文明城区,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长效保障体系,筑牢思想道德基础,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成长效常态的创建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全面建设富裕、文明、现代化的“美丽东丽”,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正确履行政府职责
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改进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和发展实际,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有利支撑。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支出和投入。切实加强人才、土地、能源、重要商品物资等战略资源的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衔接。各有关部门要依据《纲要》编制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各街道、功能区要组织编制实施好区域发展规划,切实贯彻《纲要》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规划、国土部门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形成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考评。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及时分解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战略任务,明确部门分工,特别是将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中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依据《纲要》的总体部署明确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项目组织实施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工程、重大民生工程,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健全项目实施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规范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责任制,明确要求、强化责任,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拓宽重大项目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四、切实防范经济风险
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及早谋划,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确定地方债务规模,研究建立财政风险预警监控系统,妥善处理地方债务,防止风险过度集中。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完善决策前风险评估、实施中风险管控、实施后效果评价等,做到应评尽评。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和监测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宏观调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面向社会、面向市民,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规划,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了解,使《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人心,使《纲要》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完善《纲要》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和社团组织的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集全区之力、全民之智共同落实好《纲要》。


“十三五”发展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心聚力,务求必成,为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东丽而努力奋斗!


 


附件:1.“十三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


      2.“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名词解释


 


 


 


 


 


 


 


 


附件1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预计
 2020年预期
 年均±%
 
协调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45
 1600
 11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3235]
 [4500]
 -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01.4
 179
 12
 
4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5
 50
 [5]
 
5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38.1
 50
 [11.9]
 
6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6
 57
 [11]
 
7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60
 70
 [10]
 
8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69.1
 100
 [30.9]
 
创新发展
 9
 累计众创空间(家)
 19
 30
 9.6
 
10
 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2200
 3600
 10
 
11
 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00
 200
 15
 
12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
 3.6
 [0.6]
 
13
 累计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
 6025
 10000
 10.7
 
14
 累计科技小巨人数量(家)
 284
 500
 12
 
15
 累计市级以上科研院所及研发中心总量(家)
 110
 200
 12.7
 
绿色发展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降低率(%)
 10
 [40]
 10
 
1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完成率(%)
 100
 100
 -
 
18
 PM 2.5年均浓度值(微克/立方米)
 72
 57.6
 -4.5
 
19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
 [20]
 4.5
 
2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5
 46
 [7.5]
 
绿色发展
 21
 林木覆盖率(%)
 19.1
 28.8
 [9.7]
 
22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90
 95
 [5]
 
23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
 
开放发展
 24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36]
 [50]
 5
 
25
 实际利用内资额(亿元)
 [2421]
 [3986]
 5
 
26
 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0
 13.5
 [3.5]
 
共享发展
 27
 常规公交分担率(%)
 12
 15
 [3]
 
28
 公路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66
 85
 5.2
 
29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额(亿元)
 26.5
 46.7
 12
 
3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
 66
 [6]
 
31
 义务教育完成率(%)
 100
 100
 -
 
32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
 100
 100
 -
 
3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43
 45
 [2]
 
34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人)
 2.29
 2.5
 1.8
 
35
 全区常住人口(万人)
 75
 94
 4.6
 
36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岁)
 81.5
 82
 -
 
37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859
 36813
 10
 
38
 新增本区就业人数(万人)
 [5.5]
 [5]
 -
 
39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3.8
 -
 
40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3.9
 14.6
 1
 
4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8
 99.5
 [1.5]
 
42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44.4
 [30]
 11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附件2


 


“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名词解释


 


1.“二三三五五”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


在综合实力、科技创新两个方面保持全市领先;实施科教兴区、文化立区、富民强区三大战略;在城市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三个方面走在全市前列;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文化产业、文明建设五个高地;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园区改造提升、城市化建设、环境建设、和谐稳定五个攻坚战。


2.千企转型升级


按照2014年天津市《天津市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4—2016年)》,我区实施千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3.“122”计划


2012年提出用5到7年时间引进100家市级以上科研院所及研发机构,培育1000家科技小巨人,发展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4.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


5.一中心、四平台


东丽区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专利综合服务、科技成果交易、科技信息服务、大仪器共享四个服务平台。


6.“新航程”工程


该工程是东丽区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区范围内统筹开展的一项人才培养工程。包括“领航、护航、远航、助航、启航”等5个子工程,重点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工作人才、青年人才等5支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区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7.“数字城管”平台


依托区街两级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完成基础数据、电子地图、软硬件建设,形成高效统一的运行和管理体系。


8.四清一绿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大力推进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绿化美化“四清一绿”行动,下大力量解决当前环境污染方面的突出问题,明显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天津。


9.双万工程


万人培训促就业,万人竞赛促提升。


10.沃土计划


面向“两个转型”,全面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承载能力,由商贸、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项目点位布局专项规划构成。


11.“四个一”目标


《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中规定区县体育设施达到一场(体育场)、一池(游泳池)、一馆(体育馆)和一个全民健身中心的“四个一”建设标准。


12.“十个一”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十个一”的改革措施,即“一份清单管边界”、“一套体系管廉政”、“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份单卡管通关”、“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张绿卡管引才”、“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份表格管检查”、“一支队伍管执法”。


13.三改一化


指农改非、村改居、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


14.一基地三区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天津市功能定位,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15.五大战略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


16.五大红利


政策红利、科技红利、城市化红利、人才红利、改革红利。


17.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8.“一二三五六”工作思路


即紧紧把握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切实强化依法治区、从严治党两个保障,着力突出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经济转型升级三个重点,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区、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公共服务领先区。


19.互联网+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20.金巢计划


整合卫国道及外环调整线两侧现有资源,作为非首都核心功能外迁的承接地,同时面向大三线企业回迁和地区总部机构,承接央企总部及二级公司。


21.石墨烯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


22.B2B


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Internet,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 B2B 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23.B2C


中文简称为“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是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商业零售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


24.C2C


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


25.O2O


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


26.C2B


即消费者到企业,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新的商业模式。先有消费者提出需求,后有生产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


27.供给侧改革


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8.15分钟便民消费圈


指满足居民驱车15分钟可达购物中心,步行10分钟可达超市和餐饮店,5分钟可达便利店和各类服务网点。


29.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一般是指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逻辑判断,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扩大、延伸和部分替代专家的脑力劳动。


30.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


31.“政产研金才”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


政府、产业单位、研发机构、金融机构、高端人才五个方面一体化协同创新。


32.凤凰计划


该计划是东丽区为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团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引才工程(简称“凤凰计划”)。即围绕东丽区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以领军人才(团队)为重点,从2016年开始,用3年时间,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从业经历、通晓国际规则、掌握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团队)到东丽创业和工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33.千人计划


该计划是国家人才政策支持计划。全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学科、实验室以及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天津市为落实该计划,结合本地区实际,正在实施天津市“千人计划”。


34.特支计划


该计划是天津市人才支持计划,即从2014年起,全市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000个(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杰出企业家、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天津市技能大师、企业人才智力合作项目、青年拔尖人才和区县人才发展项目,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35.“千企万人计划”


该计划是天津市人才支持计划,即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发挥企业在引进和培育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从2014年开始,全市用3到5年时间,遴选支持1000家具有良好创新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依托研发平台引进和培育1万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36.“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


该工程是天津市人才培养工程,即围绕天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市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1000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或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3000名在国内各学科专业领域内知名,居全市领先地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10000名各系统和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力量。


37.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


该工程是天津市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为提高科技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素养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精通现代管理、崇尚自主创新、善于开拓市场的优秀企业家及企业家后备人才队伍,从2012年开始,全市每年选拔150名左右科技型企业经理人进行重点培养,到2020年,培育1000名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创新能力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企业家。


38.三条途径


宅基地换房、城中村改造、依托大项目有序撤村。


39.一心两极,六区六城、两轴三带、智慧生态


一心是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两极是海河中游地区增长极,东丽湖地区增长极。六区是科技产业区、文化科技旅游区、都市经济区、航空航天产业区、先进装备制造区、智慧产业区六大产业区。六城是指华明新城、金钟新城、军粮城新城、新立新城、无瑕新城、东丽湖新城六个居住新城。两轴是指沿外环线都市经济发展轴、沿东金路的新兴产业经济发展轴(软黄金经济发展轴)。三带是指北部科技经济发展带、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带、海河智慧经济发展带三个东西向的发展带。智慧生态是对全区发展模式的表述,东丽区今后产业发展要依靠科技驱动,实现内生增长,以自主科技创新为支撑建设科技城市,走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40.“七横七纵”路网


“七横”为津塘公路、津宁高速、津滨大道、津汉公路、津塘二线、津芦路、津北公路;“七纵”为昆仑路、外环线、机场大道、汉港路、东文路、蓟汕联络线、东金路。


41.“七横九纵”河网


“七横”为新开河-金钟河-永定新河、月新河、北塘排水河、西减河、津滨河、二线河、海河;“九纵”为外环河、四号桥小河、西河、中河、东河、务本河、东减河、六线河、新地河。


42.海绵城市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43.一个中心、三个网络、四大体系


建设智慧东丽运行管理中心,光纤东丽、无线东丽、感知东丽三个网络,构筑智慧为民服务体系、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智慧政务协同体系、智慧助推产业发展体系四大体系。


44.“五位一体”社区运行体系


党组织、居委会、社工站、协商议事会、社团组织。


45.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


通过实施政府培训补贴和津贴,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重点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一包教材管培训”。


46.“双到双零”就业服务模式


就业服务进家到户、就业岗位进街到村,零距离服务和零距离就业。


47.翻转课堂


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形态。


48.慕课


简称“MOOC”,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49.三名


指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


50.双师型


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51.“医联体”工程


由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


52.一园一中心


围绕我区城市化转型,在新市镇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一个全民健身公园,一个文体中心。


53.15分钟健身圈


2014年10月,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城市社区中建设15分钟健身圈,居民在15分钟步行之内可到达一所社区健身中心。


54.全民健身暖心服务计划


包括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六送体育下基层、六送体育进社区、指导基层开展活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免费培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


55.“8421”工程


天津市体育局、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青少年训练体育组织框架,要求每个区县择优选定有较好体育基础的8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1所业余体校,建立起本区里的8421工程。


56.“红黄牌”制度


环保部门排查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对企业实行黄牌警示和红牌关停。


57.“51310”绿地系统


实现居民由任意点出发,500米半径范围内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绿地,1公里半径范围内有5000至1000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3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区域性公园,10公里范围内有市级公园或大型风景区。


58.“两轴三带、六楔、多点”绿地布局


两轴三带即建设北部生态轴、海河生态景观轴。六楔即建设郊野公园、东园、南淀综合公园、程林综合公园、军粮城综合公园、无瑕综合公园6座市级综合公园。多点即建设跃进路公园、海河后五公里公园、金钟西园、万新公园等28座区级综合公园。


59.“三廊六带、三园六城”空间布局


三廊指外环线绿化廊道、蓟汕高速公路绿化廊道、东金路绿化廊道。六带指海河北岸景观带、新开河-金钟河南岸景观带、京津城际铁路绿化带、北环铁路绿化带、津滨高速公路绿化带、京津塘高速公路绿化带。三园指东丽郊野公园、东丽湖郊野公园和西军粮城郊野公园。六城指华明新城、金钟新城、无瑕新城、军粮城新城、新立新城和东丽湖新城。


60.“红、黄、蓝”三张表


将企业安全等级分为红、黄、蓝三种颜色,安全隐患程度最高为“红色”,列为重点户管理;隐患程度较高为“黄色”,作为关注户管理;“蓝色”则作为放心户管理。


61.“12513”群防群治工作体系


全面建立健全社区(村)综治办;全面建成社区(村)治保会、调委会;打造社区民警治安辅助人员、治安专职巡逻队、物业保安队伍、治安联防队伍、平安志愿者五支群防群治队伍;建成新市镇治安防控亮点模式;建立和强化联防联动、网格巡控和经费保障三项机制;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治安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62.法律七进


法律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工作。


63.10分钟便民法律服务圈


我区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区-街-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区中心、十个街域中心、168个村居站点”的“10分钟法律服务便民圈”。


64.“五爱”教育阵地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场所。


65.五个统筹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东丽区政务网    2016-03-14)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区域经济网立场
评论
经典案例
市州观察丨截至11月,绵阳签约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61个 ..[详情]
山西政银企携手再给实体经济注入“稳定剂”[详情]
2023襄阳·中国旅佬大旅游联合体文旅推介会召开[详情]
爽爽贵阳,“京”喜相见--爽爽贵阳秋冬新玩法推介会在京举行[详情]
2个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 渌口区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详情]

用户指南

安全保障

会员服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网站动态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5中国区域经济招商网 河北绿橙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www.zgzhaoshang.com)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378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