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的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出,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近期,《金融时报》记者走进贵州遵义、毕节等地,实地探访金融支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贵州实践。
庭院经济:小作坊 大民生
在遵义正安县,距离县城17公里的安场镇兴庄村,“家庭作坊”式的乡村振兴模式正在悄然兴起。
冯青青一家人住在兴庄村一栋二层民房里,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兴庄德源制衣厂”牌匾,很难想到这竟然是一个能让群众家门口就业的工厂。
穿过客厅来到后屋,空间豁然开朗,20多位工人正在各自机位上紧张地工作着。冯青青是这家小微企业的负责人。2020年,她和爱人从广州打工回来后,便在信用社20万元贷款的支持下创办了这家小制衣厂。
“以前我们在广州那边做衣服。做了几年,跟老板也熟了,就拿过来做。”冯青青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广州那边把布料发过来,我们按要求做好后发回广州公司,他们做好手尾钉扣后,就可以拿到市面上去销售了。”在这种来料加工模式下,制衣厂可以避免库存积压及销售风险,赚取衣物手工加工的劳动报酬。
目前,制衣厂有固定职工20余人,都是附近村民,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工人们下班后方便照顾家人,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在村里也生活得很不错。
“郑树分,3件,75元”、“吴志碧,2件,38元”……在冯青青的一本记录册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近期发给周围邻居做临时工的工资。“这些阿姨平时就可以带一点衣服回去做,又可以照顾小孩和老人。每天缝两三件,一个月挣1000多元,家里基本开销就够了。”像郑树分、吴志碧这样的流动临时工,大约有100余人。
同村的龚大姐也被这种模式吸引过来,已逾五旬的她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缝衣服。她对记者说,以前做过针线活,但做这个衣服仍然不觉得轻松。“听说每天可以缝两三件,每件衣服十几块钱,反正在家带娃娃,闲着也是闲着,就来学着做。”龚大姐说。
谈及金融的支持,冯青青话语间充满感激:“刚开始如果没有银行的支持,这个工厂也办不起来。像我们在外面打工的,一下子也拿不出几十万元资金。”
图为正安县兴庄德源制衣厂的工人正在加工制作衣物。 记者 余嘉欣 摄
在兴庄村,像德源制衣厂一样的小微企业还有55家,从事衣服、玩具、雨伞等生产。更多的企业意味着更多的金融需求。2022年,人民银行正安县支行充分调研后,决定对其中的23家企业给予重点金融支持,形成了“党建引领、金融助推、企业发展、共同富裕”小微企业金融示范村,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基础。
“金融为解决这些小微企业的发展难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安场镇党委书记孙勇向记者介绍说,据镇里统计,这些家庭工厂解决了当地1332名群众就业。
人民银行遵义市分行负责人表示,该行指导全市金融机构围绕“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供应链金融等模式,开发50余种信贷产品,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入,降低涉农贷款利率,在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和拓宽就业渠道、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园区经济:小乐器 大乐章
8月末的一天,一只小小的货柜从正安县出发,踏上了出口日本的旅程。货柜里装的是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300多把吉他,来自正安县吉他产业园的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
“这是公司的自主品牌首次进入日本市场,包含全系列产品。”娜塔莎公司厂长李启旺手中拿着一把造型新颖的全竹吉他向记者介绍说,日本是乐器生产国和出口国,对品质要求非常高,此次成功出口日本,对公司来说意义重大。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正安吉他产业做大做强用了整整10年。
图为正安县吉他产业园内的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记者 韩昊 摄
2013年,神曲乐器公司入驻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随后100余家吉他生产、配套企业纷至沓来,正安一跃成为“中国吉他制造之乡”。如今,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年产吉他达600余万把,这里生产的吉他占据全国产销额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出口到美国、巴西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全国乃至全球最集聚、最规范、最大规模的吉他生产基地。吉他产业成了正安的一张特色名片。
10年来,在擦亮这张“正安名片”的过程中,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人民银行正安县支行行长陈旭介绍,正安县绝大多数吉他企业属于小微企业,一度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此,人民银行正安县支行会同当地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小微快贷”“税源E贷”“税务贷”“税易贷”“黔易贷”等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仅法人金融机构就面向各类营业主体共推出各种特色信贷产品30余种,初步形成多品种、广覆盖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体系。
“在2019年入驻园区之初,公司就得到了银行600万元贷款支持,要不然我们走不到今天。”李启旺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开发电吉他产品,还需要大量资金,也希望继续得到金融机构的更多支持。
据了解,截至2023年9月,当地金融机构累计向吉他及其配套产业发放贷款108笔,总额1.55亿元,贷款余额0.82亿元,有力支持了当地吉他产业发展壮大。
为服务好吉他企业出口、规避汇率风险,遵义市金融系统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重点发力。“我们将产业园内优质企业纳入跨境人民币业务优质企业白名单和重点企业两类名录库,在项目的政策支持、出口退税、收结汇、融资等环节给予优先保证、重点协调。”人民银行遵义市分行负责人介绍说,截至9月末,有14家进出口企业在当地金融机构开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累计办理68笔,金额共计1889万元,是上年同期的1.75倍。
本地产业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致富机会。正如娜塔莎公司生产的全竹吉他,全部采用遵义当地的楠竹制作。“我们就地取材,既节约了成本,还可以带动竹农增收。”李启旺说。
据正安县副县长娄田介绍,如今,正安吉他产业园已带动就业近1.5万人,吉他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小小的吉他,在遥远的山区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大乐章。
龙头经济:小茶叶 大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要发展好特色产业,必须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开展探索实践。
“贵州是出好茶的地方,云遮雾绕的小气候非常适合种茶。”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乌蒙利民”)负责人蔡靖指着茶园里的黄金芽向记者介绍说。贵州省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适宜茶叶种植。据了解,乌蒙利民的茶叶产品以黄金芽为主、白茶为辅,因气候优势,产出的茶叶品质较好,已在白茶颇负盛名的浙江安吉茶叶市场开设了店面,逐渐打响了“贵州茶叶”的名号,在全国茶叶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2年,乌蒙利民公司由当地政府招商引入,在金融助力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种植茶叶1.2万亩、投产4000余亩,已形成集育苗、种植、管护、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产业全产业链,成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并成功申报成为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该公司实现了茶叶产量4.5万斤,销售收入2400余万元。公司年均就近解决就业200人,务工群众实现务工收入1095万元,年均提供临时性用工8.4万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680万元。
“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我们也会种一点茶叶,但规模肯定没有这么大。”回顾公司成立时的情形,蔡靖感慨颇多。据了解,公司成立之初遇到了现金流困难。了解到当时企业无法提供传统抵押物的情况后,贵阳银行大胆创新,通过林权抵押方式为企业融资1500万元,后续又通过股东保证的形式,为企业注入了3500万元“扶贫产业基金”,彻底盘活了企业的茶叶资产。
随着乌蒙利民公司规模扩大,产业链不断拉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带动效应也愈发明显。
毕节市织金县兴军茶叶加工厂负责人谢兴军告诉记者,在与乌蒙利民公司合作前,他的合作社主要是在周边零散地区采购茶青后进行加工销售,年收入10万元左右,与乌蒙利民公司合作加工种植后,如今,年收入能达到约20万元,每年带动劳务用工1000人次以上。
当地农民李太祥也是直接受益者。除了自家种茶之外,李太祥还在乌蒙利民公司从事茶场管护工作。“以前主要是种地,收入不高。现在每月工资4000元,比之前翻了一倍多,已经供出来两个大学生了。”李太祥满意地说。
产业链上的利益联结,并不仅限于上下游的供货销售和提供就业岗位。对于那些缺乏抵押、欠缺技术的合作社和农户,乌蒙利民公司还帮他们担保贷款、派专家指导种茶。“2019年,我们的茶叶种植面积是100多亩,现在已经300多亩了。有了银行和乌蒙利民公司的支持,我们还要继续扩大规模。” 谢兴军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在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直有金融相伴。据人民银行毕节市分行负责人介绍,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该行联合金融管理部门构建了“五项行动”“重点县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等系列支持政策,拓宽农村金融服务半径,助力农业发展向“高质高效”转型、乡村建设向“宜居宜业”转变、农民生活向“富裕富足”迈进。
扶上马,再送一程。如今,贵州省金融系统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9月,贵州省涉农贷款余额19376.1亿元,较年初新增2011.6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高出同期各项贷款1.4个百分点,逐步形成了“投入大、成本低、产品多、效果好”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