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蔚然成风。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上,“绿色元素”随处可见。绿色贷款、绿色消费、碳金融……金融机构集中展现了对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双碳”目标等方面开展的探索和创新,充分展现我国在促进绿色金融改革、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绿色金融新成果集中亮相
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次展会上,一系列绿色金融新成果、新产品集中亮相,涵盖绿色投融资、贷款和消费等领域,展现金融对绿色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持。
“参加绿色金融的知识答题,还可以拿到环保帆布袋呢!”前来参观的市民开心地说。在“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下,绿色转型日渐深入人心,建设银行展区刮起的“绿色旋风”尤为引人注目。
“针对碳排放占比较高的城乡建设领域,我们与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合作开展了‘绿色信贷+绿色低碳建筑+绿色监理’的创新模式探索,通过信贷全流程管理、施工全流程管理和项目评价标准认定管理三方面结合,形成全流程闭环管理,解决可信任、可持续、可追溯、可公示等长期困扰绿色建筑信贷发展的问题,并实现在绿色建筑、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装配式建筑、住房租赁项目类型落地。”建设银行员工介绍说。
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浦发银行推出了“浦发绿创”特色业务品牌。据介绍,这是一套“六+N”服务体系和丰富的产品矩阵,落地锡林浩特泰富大型风电示范项目贷款等,助力建设国家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参与“中信证券-金茂凯晨2022年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碳中和)”证券化项目。
为金融机构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有研究预测,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百万级以上的投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表示,这给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应紧抓政策和市场机遇,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邮储银行持续推进组织创新、产品创新,2019年以来先后成立了碳中和支行、绿色支行、绿色金融中心等共计25家。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应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率先探索为企业客户提供实时在线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服务,累计帮助超过3000家客户完成了碳核算。
聚焦“双碳”目标,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持续推动绿色专营机构建设,在成立密云区绿色支行的基础上持续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支行建设工作。同时,还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拓展、创新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以蜂产业贷款为突破口,实现“蜜蜂贷”产品创新并成功落地。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介绍,到今年6月底,建设银行绿色贷款接近3.5万亿元,还有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产品,来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时,针对传统高碳行业,建行积极落实监管要求,大力发展转型金融,通过特色金融服务支持高碳行业通过技术改造来降能耗、降排放。
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保险业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保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称,公司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升级“双碳”服务体系,为能源转型、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提供保险解决方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2年,绿色保险产品共提供风险保障金额68万亿元;在支持实体经济建设、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中国太平资产通过参与发行多笔保险债权投资计划,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建设、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积极践行ESG理念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金融创新发展、ESG理念在国内逐渐深入人心。此次在展厅内,富邦华一银行打造了绿意盎然的氛围,在清新感中,呈现富邦以“永续”为核心主轴的经营理念。富邦华一银行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富邦华一秉持集团永续发展的目标,制定ESG三年战略规划,从绿色低碳,服务社会,稳健治理,多元共融和数智创新等方面,倾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责任银行。此外,针对气候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增强气候变迁应对能力,协力集团推进科学碳目标倡议项目,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双碳”目标。
据胡昌苗介绍,建行把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前瞻性管理,在同业里率先上线了对公客户的ESG评级系统,对客户从气候方面来进行评级,并纳入授信评估体系里,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定价。同时积极开展了火电、钢铁、水泥等八大行业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并向社会公布。
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绿色信贷的余额突破了2.6亿元,增速达到了35%以上。“商业银行对于经济来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资源的配置和引领方面,通过推行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这些创新产品,可以更好地引导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目前来看,ESG理念在大型商业银行中已经落地生根,但是确实存在标准规范和评估制度不统一、第三方数据和中介服务不足等问题,急需建立国际共识同时符合国情的ESG体系。就中国而言,ESG标准制定应该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考量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等因素。推动建立可执行的ESG信息披露指引,促进高质量的信息披露。
刘坚东认为,符合ESG理念的客户和项目,未来成长性会更高,风险也相对可控,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最终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此外,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全球高级合伙人 Adrian Cartwright谈到,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私人资本的投资周期长达7-10年,非常契合可持续相关的项目。要促进私人资本更多进行ESG投资,必须建立ESG评级体系。有了这个体系之后投资者能够更好了解企业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从而可以增加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