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洲暴利税的“风”越刮越猛,其反对者和赞成者的博弈也更趋激烈。8月24日,英国最大的北海油气生产商港湾能源(Harbour Energy)宣布,因为被征收暴利税,该公司上半年亏损达到800万美元,此前该公司还因为暴利税而裁掉了350个工作岗位。港湾能源约占英国国内和天然气产量的15%。8月23日,伊萨卡能源公司也宣布未来将缩减投资,产量将在2024年下滑。早在今年3月,英国离岸能源行业协会(offshore energy UK)曾警告称,英国约90%的海上油气公司正在减少投资,暴利税则是背后的原因之一。
简单而言,暴利税是政府针对行业取得的不合理的过高利润征税。在2022年初以来包括油价在内的能源价格大涨之后,共有24个欧盟国家宣布、提出或实施了针对能源企业的暴利税,英国也对北海地区油气开采活动开征暴利税。除此之外,在物价飙升、通胀暴涨、欧洲央行迅猛加息之下,欧洲对食品经销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征暴利税的现象也日益增多。例如,葡萄牙对食品经销商在2022年和2023年赚取的超额利润征收33%的暴利税;今年8月,意大利更是宣布,对银行因高利率所获取的巨额利润一次性征收40%的税。此举一度引发市场哗然,并导致欧洲银行股暴跌。截至目前,欧洲对银行开征暴利税的经济体还包括捷克、立陶宛、西班牙、匈牙利等。
事实上,暴利税早在人类历史中出现过。1915年,丹麦对战争期间继续与德国进行贸易的丹麦食品出口商征收了以德国炖菜命名的“古拉什”税。在一战期间,至少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在内的22个国家对企业“超额”利润额外征收了某种形式的税。在二战期间,英国、加拿大和美国也曾征收暴利税。
对于暴利税,欧洲存在不少支持和赞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暴利税能够防止暴利、重新分配财富、充盈政府财政收入。在物价走高之下,早先实施负利率的欧洲央行大幅加息,为欧元区银行带来了创纪录的利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欧洲银行比其他许多经济体银行体系弱得多,而且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银行相比,欧洲银行的表现差得更多。但当下,欧洲银行正处于某种“甜蜜时点”,因为他们的贷款净利息收入有所增加,但尚未真正出现与经济疲软和借款人压力相关的重大资产质量问题。因此,对银行“躺着赚来的钱”征税,有利于帮助那些面对加息不得不苦苦挣扎的欧洲家庭和企业。意大利副总理马泰奥·萨尔维尼曾表示:“人们只需看看银行上半年的利润就会意识到,我们谈论的不是几百万,而是数十亿。”但也有质疑声认为,虽然欧洲银行业的确从欧洲央行大幅加息中受益,但其本身的业绩改善,也是其利润的来源所在。
伴随着欧洲央行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高利率,暴利税会否在整个欧洲加速蔓延,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日前,意大利银行表示,对利润大幅征税,将对银行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粗略估计,这项税收可能会产生约20亿欧元的税收收入,而这同时也是从银行业“抽血”,可能会使得银行盈利下滑。有专家表示,欧洲暴利税有可能在实施中带来恶性循环的风险。例如,能源暴利税最初设置的初衷是帮助家庭和企业应对能源价格上涨。但相反的是,税收减少了应纳税的石油和天然气利润所依赖的能源生产。由于产量下滑,可能会使得欧洲部分经济体更加依赖进口,不仅会导致其能源安全状况下滑,更会打压国内能源企业,从而令经济承压。从更广泛的经济层面来看,暴利税是否合理?其带来的收益是否大于损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可能仍将是欧洲企业和政客们争论的话题。